1.氣溫
由于季節和天氣狀況的變化,以及大棚大小不一,大棚內的氣溫分布不均勻。其變化規律,在垂直分布上,白天近頂處 溫度極高,中下部較低,夜間則相反;晴天上下部溫差大,陰雨天則小,中午上下部溫差大,清晨與夜間則小;冬季氣溫低 時上下溫差大,春季氣溫高時則小。在水平分布上,南北向大棚的中部氣溫較高,東西向近棚頂處較低。大棚棚體愈大 ,空氣容量也愈大,熱緩沖性愈大,棚內溫度較均勻,變化幅度較小;棚體小則相反。
相對大棚內氣溫而言,地溫的變化沒有那么劇烈,早春,隨著棚內氣溫升高,地溫也回升,3月份土壤平均溫度可達10C ; 6~9月份,棚內10厘米地溫可達30C以上。但隨著棚內作物長大封行,加之通風和灌水量增加,棚內外地溫差又逐漸 減小,有時夏、秋季棚內地溫可能比露地還低1C~3C。晚秋時,外界地溫顯著下降,棚內地溫增溫作用比氣溫明顯, 仍能維持10C~20C,有利于秋延后裁培。人冬后,棚內氣溫降至0C時,其地溫仍可維持在2C ~3C。
3.溫度調控
生產上,應根據塑料大棚內溫度變化的規律和特點,因季節、天氣狀況、作物種類及其生長情況等因素來調節棚溫 ,充分發揮大棚的增溫保溫效能。
塑料大棚雖有一定的增溫和保溫效果,但在冬春或深秋季節棚內的氣溫和土溫仍較低,不能達到喜溫作物生長發育 的溫度要求。為了提高氣溫和土溫,減少熱輻射損失,在深秋至早春(11 月至次年3月),應采取多層覆蓋措施來提高 保溫性能。實踐證明,在長江流域采用3~4層覆蓋就可使茄果類菜苗安全過冬。在冬春棚內溫度過低時,除了多層覆 蓋防寒保溫外,還可采用電熱線加溫措施,但成本較高或增溫不明顯。
秋季溫度的調節與春季相反,即前期適當加大通風量,白天要防止高溫危害;中后期外界氣溫下降時,夜間保溫以免 遭低溫凍害。
更多有關陜西溫室大棚的知識,歡迎持續關注我們的網站!